Page 11 - 《美术馆》总第005期
P. 11

要刊文摘 | DIGESTS


                                              数据库这一形式的强调还有另一层意义,即艺                和博物馆学专家后,总结出了4 点:首先是将文
                                              术作品应该以何种形式被整理和分类。新时代                学类博物馆营造成一个文学“景点”。虽然文学
                                              艺术作品的开放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使得美                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博物馆展出的物
                                              术馆不得不思考对元数据的重新定义。对内                 件、手稿等是有形的物质遗产,需要在专家的
                                              容和意义不断丰富的数字艺术的保存变得更                 指导下,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无形的文化通过
                                              像是对不断更新的数据库的维护,这使得技术                有形的物质体现出来。同时,专家指出了文学类
                                              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如何保证                博物馆普遍缺乏推广的现状,并建议博物馆和
                                              数据的安全,如何在储存容器——硬件和软件                当地的文旅政府部门或公司合作。如何吸引访
                                              不断更新的状态下保证信息的正常获取,这些                客是个难题,因为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其他国
                                              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的文学和作家不甚了解的外国观众,很难会
                                                                                  主动去参观一家文学博物馆。此时博物馆的角
                                              来源:Collection and Curation 2019 年,第四期  色可以转变成将观众视为读者的文学推广者,
                                              作者:Luis D. Rivero Moreno            作者称赞了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纯
          数字时代的美术馆:艺术的数据库                                                         真博物馆”(The Museum of Innocence),该博
          Museums and digital era: preserving art                                 物馆以同名小说为蓝本,用83 个展柜呈现了小
          through databases
                                                                                  说中的83 个章节,帕慕克就是基于展柜中的物
                                                                                  品展开自己的故事的。
          数字语言的产生和进化意味着当代艺术在创
          作、传播和保存方法上的改变。当代艺术作品
                                                                                  其次,文学类博物馆比其他博物馆更需要专业
          变得不再有形,甚至不再是可以量化的物质。
                                                                                  导览、工作坊、圆桌讨论等公共教育活动,它们
          新媒体艺术成为了无阶级的传播空间、一种
                                                                                  是在文学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之间建立对话的
          根茎般的结构,在这里艺术家的权威被稀释,
                                                                                  必不可少的手段;第三点,作者手稿、物件、故居
          而公众成为了开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作品
                                                                                  等是非物质化的文学遗产的载体,它们也是文学
          的意义只有在公众参与的一刻、在作品不断
                                                                                  得以被理解和传播的基础,因此博物馆依然要
          的复制和进化中得以完整。在这种情况下,传
                                                                                  重视展品本身的陈列,一些文学博物馆甚至允
          统美术馆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的
                                                                                  许访客聆听或触摸文学作品,希望从视觉以外
          保存和展览方式也不再适用。
                                                                                  的感官重现文学创作的历史记忆;最后,文学作
          美术馆在数字时代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新媒体                如何展览文学遗产                            品的展览往往不局限于博物馆或故居空间内,因
                                              Literary heritage in museum exhibitions: Iden-
          艺术的出现恰好呼应了上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                                                  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甚至一位作家的人生轨
                                              tifying its main challenges in the European
          新博物馆学,比起只注重传统的储存与展示                 context                             迹,都和他所生活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息息相
          功能的博物馆,新博物馆学更强调博物馆和文                                                    关。文学博物馆可以和当地的文旅部门合作,将
          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连接。这意味着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            导览拓展到博物馆之外的空间,比如巴黎的雨
          美术馆需要从仓库变成一个开源的数据库,里                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                果之家就在城市中设置了一条行走路线。
          面储存的信息也需要从静态变成动态,隐藏变                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定义,并提出了一些保护
          成可见。这也是对艺术转向的呼应:数字艺术                和传播的措施。这使得如何展示、诠释和传播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作者用 4 点标准检视了 3
          的角色也在向数据库的方向转变,作品成为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博物馆学的一个研究                 个著名的欧洲文学博物馆网站:英国的莎士比
          “用户”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容器,艺术家是传                方向。文学遗产因为其介于物质和非物质之                 亚故居博物馆、德国的歌德故居、法国的雨果
          播过程的推动者。以安东尼 · 蒙塔达斯(Antoni          间的特性,成为该方向很好的一个焦点。                  之家。之所以选择网站而非博物馆本身作为研
          Muntadas)的《档案 室》(The File Room)为                                        究对象,是因为网站通常是完整呈现博物馆展
          代表的 90 年代网络艺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起源于17 世纪的文学之家博物馆(literary house     览和活动的平台,并且网站经常是观众接触到
          值得一提的是,古根海姆美术馆对这一潮流                 museums),通常选择作家的故居作为展览地             博物馆的第一个途径,网站本身设计得是否有
          做出了及时的呼应,在 2002 年委任艺术家马             点,同时试图用作家的私人物件作为进入文学                趣,甚至会决定观众对这场文化之旅的期待程
          克·内皮尔(Mark Napier)创作了网络艺术《net.      作品、创作背景的入口。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               度。研究发现,3 个博物馆都比较好地反映了
          flag》。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致力于数字艺术             之家不仅是一个提供沉浸式体验的旅游项目,                这些标准,同时又因地制宜地做了一些创新,
          保存与展示的新型平台,如独立平台“根茎”                更是一个注重教育和互动的博物馆案例。                  可以成为全球文学博物馆的参考范本。
          (Rhizome),又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可变媒
          体网络”(The Variable Media Network)。   本文着重分析的问题是:博物馆在展览文学遗                来源: Museology and Cultural Heritage
                                              产时,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传播效果最大化?作                         2020 年,第三期
          除了在作品和观众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外,对                者采访了 7 位加泰罗尼亚和俄罗斯的文学遗产              作者:Marina Strepetova, Jordi Arcos-Pumarola

                                                              9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